Menu

苏超,现实主义之笔。

    



在繁忙的媒体工作中,我曾一度对中超和国足的更新感到力不从心,仿佛被现实这块坚硬的铁板所束缚,找不到新的创作灵感。然而,苏超的出现,如同一艘小船,在我思绪的海洋中激起层层涟漪。

我的思考是这样的:我不再纠结于流量的大小,而是专注于苏超的内在逻辑。在关于苏超的讨论中,虽然不乏幽默诙谐的玩笑话,但其中一句“人民的足球”深深触动了我。这让我警惕,开始思考这个深情的表述是否恰当。

从生产过程的角度看,苏超无疑是最典型的政府足球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足球”就不能是“人民的足球”。毕竟,我们是“人民政府”。更精确地说,苏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足球模式。

村BA起初确实是人民的篮球,是乡民们根据地方体育文化传统自发组织、传承、壮大的赛事。然而,苏超与村BA有所不同,它并非源自民间的土壤,而是直接由政府主导和推动。

当天津泰达和江苏苏宁面临解散的困境时,政府的“指令性复活”给了它们一线生机。虽然并非所有球队都能如天津队那样得到复活的机会,但四年后,江苏省政府却以苏超的形式进行了回应。

必须意识到,像苏超这样大规模的赛事,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撑。在短期内,这样的赛事是无法靠民间团体或市场企业来酝酿生成的。尤其是在经济下行阶段,从场租到安保费用,再到球队的开销和宣传费用,都需要强大的财力来支撑。

在小城市举办几万人参与的比赛,还需要经过众多部门的层层审批。这无疑凸显了政府在推动此类赛事中的重要作用。但反过来想,苏超也丰富了江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群众的地域归属感,提升了江苏的大省形象。

作为一个体育记者,我认为应该为江苏省政府的这一策划点赞。他们意识到了体育独特的社会价值,并付诸实践。虽然我并不想贬低其他体育项目如网球、皮划艇激流回旋、拔河和飞镖比赛等的重要性,但无可否认的是,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更能承载群体的情绪,更符合场面宏大的叙事。

对于江苏来说,“散装江苏”这样的梗或许与我无关,但足球是一种以群体对抗的方式来搞群体聚合的巧妙的人类文明活动。苏超的举办让连云港、宿迁、淮安、徐州等城市的居民有了聚集起来感受看球快乐的机会。如果没有政府的强运营,这些地方的离足球文化可能会很遥远。

我始终认为,中国足球最好的状态是根植于社区文化、存活于自由市场、拥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这就像欧洲和南美那种主流职业足球文化。虽然我们臆想了30年,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难以实现这一理想。然而,苏超的举办给了我一丝希望。当徐州有两万人看苏超时,我愿意看到它积极的一面。这至少说明资源被有效地利用在了正向的事情上。

有人认为苏超其实是庙会、文旅、政治的混合体。但在我看来,足球是最重要的。我关心的是如何让这些人一直聚在一起,而不是一拥而上、一哄而散。韩国联赛中有一种“市民球队”的模式,由市政府用税收养活,通过市场开发和赞助商的方式来争取收支平衡。这种模式或许可以为中国区域联赛提供一个探索的方向。

苏超的举办不仅为江苏省带来了政治正确性,还为当地政绩增色不少。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江苏乃至中国的足球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足球不仅仅是足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我希望中国的区域联赛能够往“市民球队”这个方向探索一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的快乐中来。这样,庙会、文旅和政治都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了。


【资讯关键词】:  苏超  足球  水原三星  蔚山现代  现实主义